当前位置:杂文天下文章中心公文文章百家争鸣事迹材料0002 → 文章内容

教育先进个人事迹范文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上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2-23 0:39:22

    赵俪生,原名赵甡,字俪生,曾用笔名冯夷,山东安丘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后专于历史研究,是中国土地制度史和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奠基人;晚年致力于先秦文化研究。在山东大学期间,他除了讲授“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列主义名著选读”、“中国通史”外,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等课程,出版了《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文史学的新探索》、《山东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顾炎武传略》等学术专著,培养了一批研究农民战争史的学者。他与夫人高昭一合著的《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是研究农民战争史的代表作,也是新中国ysyk部研究农民战争史的专著。他为山东大学的教学和学术繁荣作出了贡献,与老一代山大人一起创造了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的辉煌。
    赵俪生1917年6月14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山东安丘县景芝镇东村,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举人。1934年,他从青岛胶济铁路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外语系,上了一星期以后,又转到清华大学外语系。“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站在运动的最前列,掌过门旗,进行过演讲,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族解放先锋队”。他还当过清华文学会的主席,编过《清华周刊》和《副刊》。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他先到山西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工作,后到离石县动员实施委员会,跟着游击队打游击,曾写过一篇《在王老婆山上》,以“冯夷”为笔名登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后又辗转到晋南,在夏县人民武装自卫队和后来改编的第二战区政治保卫队当指导员。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后因患恶性疟疾到西安治疗。以后就一直在陕西乾州中学、西安高中、扶轮中学、雍兴工业职业学校等校讲授英语、国语、历史等课程,课余研究中国历史。赵俪生试写了一篇《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1946年在《大公报•文史周刊》上刊出,博得胡适的赞誉,这是赵俪生的ysyk篇发表的论文。1946年底,赵先生作为西北地区代表应邀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复员大会。1947年夏,被傅斯年推荐到河南大学任教,受聘为文学院文史系副教授,讲授《明清思想史》。嵇文甫先生在这一方面给了赵俪生很大很多的鼓励。赵俪生深有体会地说,嵇文甫先生是我一生受益最深的两位老师(另一位是山东王献唐先生)之一,如果把学问的长进比作没水的深浅的话,在他的指导下,“一年前我是泡在漫到脚脖的水里,那么,一年后,我已经泡到齐腰的水里了”。1948年6月,开封ysyk次解放后,赵先生重返解放区,到当时设在正定的华北大学第四部(研究部)任研究员,开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
    1949年济南解放后,赵俪生被派到济南市军管会工作,后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编译局。1950年秋到长春,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同年冬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在清华读书时,华岗的《1925~1927中国大革命史》就给赵先生以深刻的影响。华岗担任山东大学校长后,赵先生应邀来山大工作,深得华岗校长的厚爱,华岗给赵先生以思想理论上的指导,使赵先生在学术界扶摇直上。在山东大学工作时期是赵先生学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时期。他是当时历史系有名的“八大金刚”(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陈同燮、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之一。他担任《文史哲》的编委并先后在《文史哲》上发表文章22篇,甚至有时一年就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达4篇。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大学历史系以健全“基础课”为工作重点。1952年课程改革时,大家商议要开设专业课。为了配合当时政治形势,与刚盛开的“五朵金花”(即古史分期、农民战争、土地制度、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资本主义萌芽这五大问题)研究相匹配,山大历史系确定新开三门专业课“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分别由张维华、童书业、赵俪生先生担任。于是,赵先生就与“中国农民战争史”结缘。三五年之内,他发表了十余篇研究农民战争史的学术论文,并与夫人高昭一先生合著《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以后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开拓者。
    1957年夏,赵先生奉调到兰州大学任教。1958年被补划为右派,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和教课、写作的权利,工资由高教三级降到七级。不久,兰大的文科下马,赵先生被并入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之后在河西走廊山丹县的农场接受“改造”。在那一片戈壁荒野,他经常挨骂、挨打、罚跪,甚至有时三天不准吃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工暇时他也总是一个人读书,作了大量读书笔记。1961年兰大文科恢复,赵先生又回到了兰大历史系。1963年,学校给赵先生摘掉了右派帽子。1970年兰大革委会动员正当盛年的赵先生办理了退职手续。1972年10月,经周恩来总理过问,赵先生得以复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赵先生所谓“右派”问题获得彻底改正,他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讲堂和学术园地,焕发出了第二次学术青春。1991年离休。2007年11月27日10时20分在兰州逝世,享年91岁。
    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思想文化史研究构成了赵先生学术大厦的主体框架,成为赵先生一生学术研究的三个重点。
    赵先生是解放后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最早开设了农民战争史课程,他与夫人高昭一合著的《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是研究农民战争史的代表作,也是新中国ysyk部研究农民战争史的专著。赵先生还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研究农民战争史的学生,其中以孙祚民、孙达人最为知名。他们两人后来分别成为农民战争史研究中两个学派的代表,使农民战争史从无到有,风靡一时,成为一门显学。赵先生研究农民战争史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具有拓荒、奠基的作用,一些研究成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最早判定农民政权依然是封建政权”,高举历史主义这面大旗对农民政权的性质作了科学的界定。赵先生研究农民战争史的ysyk个专题是农民的身份;第二个专题是起义和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第三个专题是农民起义与

[1] [2]  下一页


教育先进个人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