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文天下文章中心公文文章百家争鸣事迹材料0003 → 文章内容

学科带头人事迹材料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上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2-23 3:07:56

    神秘莫测的秦始皇陵,何以确定其地宫距离地面35米,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呈矩形状?何以确定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科学家们用的是遥感和物探的技术。遥感器利用光谱照射地表物,光波反射后会产生不同的灰度区间。根据灰度区间进行甄别,可确定地表是否有水域、树林、滩涂等不同特征。而灰度区间甄别的方法之一可以用数学中的粗糙集方法。该方法广泛应用于探矿、找水源、目标跟踪、医疗治疗诊断系统上,以进行特征提取与属性约简。譬如,能根据病人的多个病理特征进行甄别,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现代社会的进程瞬息万变,繁华起起落落,科技改变了人类生活,也派生出一批新兴的交叉学科。从1982年波兰数学家Pawlak·Z关于粗糙集的ysyk篇论文面世,到1991年他出版ysyk本专著,粗糙集这门隶属于数学和信息科学交叉领域的新兴学科,国际学术界只有短短30余年的研究历史,国内对之开展研究是在2000年后。因为前沿,国内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众多,大多集中在“985”、“211”等重点高校。浙江海洋学院数理与信息学院院长资料站教授,是其中的一匹黑马:全球最高产的粗糙集作者排名中,他排在了第6位;在全球论文引用最有影响的粗糙集论文作者中,他排在了第10位;在全球引用最高的前20篇论文中,他的1篇论文排在第18位;在全球最近5年发表的引用最高的20篇粗糙集论文中,他的1篇论文排在了第8位。这位普通高校里的教授,担任了6个国际期刊、包括2个EI收录期刊的主编或编委,成了洋学者眼中真正的国际学术权威。
    一、深耕细作:从未被退稿的学者
    基础数学研究,抽象而枯燥。天才数学家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前人的一个猜想。2002年资料站从资料站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只是一位30多岁的副教授,确给自己的论文投放制定了最低标准:国内只投一级核心期刊!之后,其毕业论文获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如此苟严自己,却也成就了他的论文无论投向国际还是国内的权威顶尖期刊,至今都没被退稿的佳话。这是国内的许多博士生导师,也难以达到的学术高度。
    行内看门道,行外看热闹。但在客观评判一位研究者的成就面前,冰冷的数字也能让人热血沸腾:至今,资料站在《资料站》、《资料站》、《资料站》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多篇,被SCI收录45篇,被EI收录96篇;发表的45篇SCI论文在Web of Science上被引1542次,单篇最高被引用228次,平均每篇被引34.27次;SCI他引1354次,个人SCI论文的h-因子达到20(即至少有20篇SCI论文被引次数都达到20次);3篇SCI论文进入ESI高引用论文,在全球计算机科学领域2892名ESI高引用论文作者中排列第501名;个人论著被Google Scholar引用6500多次。在粗糙集国际研究领域,老外提到他的名字会翘起拇指,国内也聚集了不少“粉丝”。
    资料站的论文,往往长达二三十页,写作过程中,“走火入魔”是常态。在校内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的夫人,对他的研究浑然不懂,她懂的,是对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心疼。这位低调的教授夫人,总是寥寥一两字来回应他人对自己丈夫的钦佩之词:“苦”或“太苦”。有一次,实在太累,资料站顶不住眼皮打架睡着了。这一觉从傍晚6点一直睡到了次日的9点,这是多年来他拥有的时间最长、最甜美的睡眠。对做学问,他有自己的坚守:基础研究,比拼的是理论功底的厚度,容不得松懈;保持每星期研读学科领域文献最新进展的习惯,使自己对国际、国内学者名列前茅的粗糙集学术研究成果了如指掌;不求数量求质量,深耕细作出精品。这些督促他无时无刻在与时间赛跑。
    二、“伯乐”引路:做自己的对手
    伯乐与千里马,是亘古的佳话。资料站这匹“千里马”,在他的求学生涯上遭遇了三位伯乐:资料站交通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徐教授,资料站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前院长张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梁先生。徐院士做研究所具备的非凡的眼界和洞察力,时常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挑战自我,影响他不读“烂”文章,不固步自封;张教授是他的博士导师,为人宽厚,影响他低调的处事哲学,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梁怡教授是他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期间的合作导师,治学严谨近乎吹毛求疵,让他对学术怀有敬畏,精打细磨成为写作顶尖论文的高手。从三位恩师身上,资料站懂得了,处于学术金字塔顶层的博士或教授,不单要做学问,更要有做真人的胸怀与境界——学术追求,要做自己的对手,方能激情无限;科技本身,是为了改变或改善人类的命运,从事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是件有意义的事;科学无国界,爱国有归属,每篇高引用国际学术论文的发表都是在为国家争得一份荣誉。
    为挑战自己,资料站的研究从就读博士学位前的泛函分析与随机集,拓展到博士阶段的粗糙集,博士毕业后又从事概念格、粒计算和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每个全新研究领域的拓展,从懵懂到驾轻就熟,其中的痛并快乐,非只字片语所能概括。科研是一条铺着鲜花的棘路,并非每条新路径的选择都能抵达柳暗花明,但资料站成功了。
    现今,资料站已集多个国际、国内核心杂志编委于一身:《资料站》国际杂志的主编、国内中文核心期刊《资料站》与《资料站》的编委。同时他还担任了5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其中《资料站》和《资料站》国际杂志为EI收录期刊。学术兼职也多了起来:国际粗糙集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CRSSC)副主任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
    英雄莫问出处,这位普通院校里的教授,并不影响其成为学界的符号式人物。他被邀请担任粗糙集、粒计算多个国际和国内相关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等职,如“第二届国际粗糙集与知识技术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国际粒计算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副主席兼出版主席;2010年以来连续4年担任“国际粒计算高峰论坛”程序委员会副主席;多届“中国Rough集与软计算学术研讨会”与“中国粒计算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等,今年他更是被邀请担任“资料站”的大会主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被邀请作大会特邀报告

[1] [2]  下一页


学科带头人事迹材料